当前位置:首页>健康>宝宝看牙时 家长们请不要做这些事!

宝宝看牙时 家长们请不要做这些事!

2岁以上就有部分孩子能配合牙医治疗,3岁以上大部分孩子都能配合,4岁以上绝大部分都可以配合。因此,当家长决定要带孩子看牙时,一些做法常常会令“局势”紧张。

给大家提个小问题:一位埋头玩手机的家长,在什么地方最受欢迎?作为一名儿童牙医,我的答案是:儿童口腔诊室。——这意味着家长和孩子都十分平静和放松,这是孩子、牙医和家长们都梦寐以求的状态。

或许也有同行给出的答案是:候诊区。许多儿童牙医认为,当家长不在诊室中的时候,孩子和医生的状态都会更好。我理解这样的做法,很多时候确实奏效。

但是考虑到大多数家长会希望自己在场,而且也有不少年龄较小(4岁以下)的孩子需要家长的陪伴,因此按我个人的经验,诊室里有一名家长陪同孩子为好;有时,出于“策略需要”,也可能会请家长在诊室外等候。——无论家长陪伴与否,大部分情况下对治疗的结果影响都不大,因此建议家长选择信任的医疗机构,并接受诊室规则。

如果做到从孩子出牙起就做好护理,并每3-6月定期看牙医常规检查的话,孩子会很容易适应看牙的过程,也很少会遇到困难的情况。在本文中讨论的是,家长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看牙,来帮助有“潜在合作倾向”的孩子过渡到“合作”的状态。

从经验来年,稍大一些的孩子就可以争取在治疗中合作的可能了。2岁以上就有部分孩子能配合治疗,3岁以上大部分孩子都能配合,4岁以上绝大部分都可以配合。因此,当家长决定要带孩子看牙时,一些做法常常会令“局势”紧张,常见的情形如下:

治疗前

吓唬:“你再不刷牙就找牙医拔牙”、“看牙时不听话就打针”、“牙齿杀神经疼死了”

无用的保证:“看牙一点都不痛”、“让医生看一眼就好了”

不必要的安抚:“宝宝一点都不用担心哦”、“没什么好怕的”

行为传染:“哎呀妈妈明天就要去看牙了,怕死了”、“姥姥上次拔牙可疼了”

这些话传递给宝宝的信息都是疼、可怕、紧张,要知道,焦虑的情绪是会传染的。

合适的做法是:

请藏起自己及家人对看牙的恐惧,让没有牙科看诊焦虑的家长陪同孩子就诊。

使用正面鼓励:你看妈妈洗牙以后牙齿好亮,牙医会帮你把牙齿变白变漂亮

温和而坚定地解释看牙的必要性:健康的牙齿更漂亮,吃饭更香身体棒

合理的形容:如果孩子追问,可以简单地告知可能会用到的“牙医的小工具”,比如小镜子、小喷头,小刷子,小勺子,小夹子,给牙齿用的催眠水,而避免说牙钻、拔牙钳、打洞、打麻药等。

看绘本或动画片:可以提前给孩子看一些看牙有关的绘本以及动画片,帮助孩子理解看牙的必要性和大概的过程。

治疗中

通常,牙医检查了孩子的牙齿后,会和家长交代病情,告知治疗计划、时间、费用等,家长需要告知孩子的全身情况、药敏史等,如果有什么特殊要求也可以在此时沟通。

如果有可能,这部分沟通最好是不要当着孩子进行,涉及到打麻药、拔牙、根管治疗(杀神经)等操作时,家长不要高声重复,牙医会用自己的语言和孩子沟通治疗过程。

当治疗开始之后,家长需要做什么?大多数时候什么都不需要做,在指定的地方静静坐着就好啦。有少数的家长可以做到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适时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但是很遗憾,很多家长的表现是这样的:

不可避免的焦虑和紧张:坐立不安,经常走到大夫或护士旁边,或者紧紧拉着孩子的手,不停地说“没事啊,妈妈在” 、“宝宝不用害怕,一点也不疼!” ——这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其实是“可怕”、“会疼”。

心疼:各种觉得娃受罪,各种掉眼泪,担心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的确,看牙不是一个很舒适的过程,但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基本在孩子的生理承受范围。

消极的暗示:我们宝宝就是胆小啊,就是怕疼啊,就是敏感易吐啊,我们家牙齿就是天生不好啊——可以想见这种话平时也经常说,孩子会受到消极强化。

不合适的提问:打麻药会不会影响大脑?看牙会不会疼?打麻药会不会疼?杀神经是不是很疼?拔牙会不会很疼? ——这些问题可以问,但请在治疗前问,不要当着孩子问。上述问题的答案分别是:不会、可能会(有办法)、有点儿、不会(有麻药)、不会(有麻药)。

重复或夸张医生的指令:漱口快漱口!闭上眼睛不许睁开不许睁开!不然就看不见了!——请自行想象各种急促的语调和高亢的声音。

越过医生直接给孩子指令:张开嘴巴张大点儿!不许动!——请让医生成为治疗中唯一的主导。

质疑各种操作的必要性:可不可以不拍片子?不打麻药?不杀神经?——牙科片子辐射剂量很小;打麻药不影响智力不影响发育不影响大脑;杀牙神经不影响脑神经,乳牙不影响恒牙神经。

分散医生的注意力:在治疗中各种提问——当天的治疗计划应治疗前沟通,口腔保健知识治疗后沟通。

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极少数家长能做得很好,但是如果自己感觉紧张的话,不要试图这么做,让医生和孩子成为交流的主体,在我们的诊室另有分散注意力的法宝是播放动画片。

不遵守诊室的规则:可不可以不脱鞋子?可不可以父母都陪着?可不可以给孩子边看牙边看手机?——这些规则看似对治疗本身影响不大,但是如果让孩子觉得这些规则都不必遵守的话,通常孩子也很难接受治疗中的其他要求。

当孩子哭闹时,如果医生请家长离开诊室,一般是希望给孩子一个平静下来并接受现实的机会,如果家长反复说“你再哭我就出去了”,但仍留在孩子的视线里,孩子很难平静下来。——家长可以选择不接受这样的规则,但最好是事先沟通,或者在觉得孩子的哭闹程度超出承受力时提出暂停治疗。

治疗后

医生和护士在写病历收费之外,会交代治疗后注意事项,与家长沟通孩子的口腔保健措施,交代下一次的治疗计划,给孩子鼓励或奖励。

家长的正面鼓励在这时可以可着劲儿用,女孩夸漂亮,男孩夸勇敢,这些都没错的。但是,我们并不建议过多使用物质奖励或诱惑,让孩子认识到,看牙其实是在帮助自己,家长和牙医也都是在帮助自己的牙齿恢复健康,这本身已经是最好的奖励。

牙齿的美观改善,尤其是前牙,通常会带来很强的正面动力,另外,疼痛的消除,咀嚼能力的增强也是孩子能直观感受到的,让孩子自己去体会这些美好的感觉,看牙就会越来越顺利。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健康

孩子看牙太吵闹?这些看牙技巧你应知道

2022-1-22 17:58:53

健康

这8种情况 家长一定要带孩子去看牙!

2022-1-22 18:16:16

{{yiyan[0].hitokoto}}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