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虫牙”,你或许会眉头紧锁。
不敢吃刺激性食物,嚼东西要特别小心,严重的说话都困难,笑完就想哭……
然而,补牙要跑好几趟医院,不少人有了坏牙也懒得治,能拖多久算多久,牙疼时买点药应付了事。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小小一颗虫牙足以引发全身性感染疾病,如关节炎、心内膜炎;此外,它还可能成为癌症的“引路人”。
“虫牙”是怎么来的?
龋齿,俗称蛀牙、虫牙,是由于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作用,导致牙齿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它的形成有四个因素:细菌、食物、时间和宿主。
日常饮食中,淀粉类食物较多,在咀嚼的过程中与唾液作用后会变成糖。现在的食物越来越精细,在进食后很容易形成软垢附着在牙齿表面而且难以清洁。
口腔里的细菌会在牙齿表面形成菌斑,软垢中的糖分发酵分解产生的酸性物质慢慢酸蚀牙表面,时间长了就会形成龋齿。
龋齿是一种很常见的口腔疾病,从老人到孩子,中国人深受龋齿困扰。
某健康网站曾发布的《中国网民口腔健康状况白皮书》显示,51.5%的网民曾患龋齿;其次是髓炎、牙周病,其中七成人发现龋齿后没有进行治疗。
另有数据显示,龋齿也是儿童的常见病,患病率高达79.55%。
一颗龋齿也能引发癌症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我们身边不乏以柔克刚的例子,龋齿也是。
当牙齿被龋蚀到一定程度,变成烂牙、残根时,就有引发口腔癌的风险。
牙齿和口腔黏膜是相邻的两个组织,一硬一软,平时相安无事。
口腔黏膜仅有几毫米厚,起到物理和免疫屏障作用。黏膜的再生能力很强,对咀嚼引起的“摩擦”早就习以为常,被“磨”掉的黏膜上皮角化层在不到6小时内就会长好。即使出现口腔溃疡,一般5~7天也会自愈。
但当牙齿变得不规整,黏膜就“斗”不过坚硬的牙齿了。
牙齿被蛀出洞,或因啃硬物而崩坏,如不及时处置,原本的鲜亮外形就会变为“残垣断壁”式的残冠、残根。
它们有的像尖利的刀片,有的像锋利的“朝天钉”,在讲话、吞咽等活动时就可能咬伤黏膜导致溃疡,且伤害持续存在,溃疡难以愈合,久而久之可能会发生质变。
有研究发现,1/5的口腔癌患者在癌变部位有尖锐的刺激因素。
牙齿折裂留下的残冠、牙表面沉积的结石、牙齿长得不齐或长错位置、不良咀嚼习惯、牙齿磨耗后形成的尖锐边缘以及做工粗糙的假牙等,都可能引起创伤性口腔黏膜溃疡。
不仅如此,烂牙作为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病灶,如长期存留,在免疫力下降或疲劳时,可能会乘虚而入,引起颌面部间隙感染,甚至通过血液引发全身感染,如肾炎、关节炎、心内膜炎等。
尽早治疗烂牙,不仅可恢复牙齿的正常形状和功能,保护牙列整齐,还能尽早去除对口腔黏膜的不良刺激,维护黏膜完整,避免癌变。